产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 尊龙人生就是博!国际 > 科技之伞护佑航天员天外归来

科技之伞护佑航天员天外归来

时间:2024-02-13 21: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这顶特大型降落伞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伞衣面积达1200平方米,若在地面铺展开来可覆盖3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

  从2003年神舟五号伴送杨利伟往返天地,到如今神舟十五号“圆梦”归来,这顶大伞连续打开,不仅见证了中国人飞天逐梦的一次次凯旋,也护佑着航天员天外归来的十分平安随车工具。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平安归来——这是我国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时代首战。

  ——2016年11月18日,大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上空打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

  ——2021年9月17日,大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打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荣耀回归,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4月16日,大伞再次在东风着陆场上空打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再度凯旋;

  ——2022年12月4日,东风着陆场寒风凛冽,夜间极端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大伞经受住考验,护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落地……

  春、夏、秋、冬,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在逐梦的道路上,经受住四季的实战考验。

  2022年11月29日,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圆梦乘组”踏上载人飞行之旅。

  如今,神舟十五号“圆梦乘组”载誉而归。在大伞成功打开、航天员感受到重力的那一刻,试验队员们脸上的表情终于舒展开来。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迫切要求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器回收技术。然而,“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回收载人飞船,无论在技术难度还是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要求上,都要实现质的飞跃。

  曾有人提议能否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但对方提出了天价转让费。此外,引进技术不等于拿来就可以用,仍需进行大量的试验验证。面对眼前的难题,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摒弃了技术引进的选项,踏上艰难的攻关之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吃透技术才托底”。

  烈日酷暑中,数九寒天里,研制团队一次次爬上高耸入云的试验塔,一次次扎进偏僻难行的山沟,一次次踏入人迹罕至的茫茫戈壁,一次次熬过灯火通明的漫漫长夜……这些不仅考验着团队的技术、协作能力,更是对体力、耐力和信念的极大挑战。

  咬紧牙,不放弃。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研制团队先后攻克特大型降落伞设计缝制及验证、可适应多轨道的回收程序控制、伞舱盖防撞气囊等多项技术难关。

  2003年10月16日6时左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飞船在缓缓降落,大家的心却高高提起——伞开了!飞船速度得到控制!成功着陆!

  “看到杨利伟安全出舱,真是无比激动,那种感觉终生难忘。”谈及当时的场景,大家记忆犹新。

  神舟飞船主伞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个伞的缝线千米,需要十几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3至4个月才能完成。可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设计、选材、裁剪、缝制、质检、包伞、试验……每一个环节、步骤都必须做到一百分。他们说:“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负责。”

  记不清多少个工作日,在降落伞研制中心,工人们拿着卡尺仔细测量每块布的大小、每个针脚的间距。每顶大伞由1920块楔形小布片组成,载人航天对精度要求高,不能像别的降落伞在大型机械裁床上加工,只能人工剪裁,每裁一次都要反复测量,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废品。

  “嗒嗒”“嗒嗒”……大伞加工现场,20多名缝纫工“埋”在一堆红白相间的伞布中,一边屏气凝神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紧张有序地移动着手中的伞衣。“每厘米要缝多少针,要经过严格测试,有精确的数据要求,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降落伞研制中心的技能大师牛国永强调。

  大伞虽然摸起来软软的,却不能随意团起来放进返回舱,而要整齐有序地叠在伞包中。包伞过程有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不可逆,折叠后的伞衣环幅要平坦整齐。

  包伞时,20多名工作人员排成一排,听着口号一起向前卷动伞衣。伞太大,只能站着包伞,还得时不时弯腰整理伞衣,时间一长,难免腰酸腿麻,但每顶伞都要这样一连干上好几天。

  伞衣和伞绳被装填进伞包后,就该封包了——这个动作必须在压力解除而伞衣未来得及膨胀的十几分钟内完成。“强度不亚于在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有人感慨道。

  完成包伞和封包,并不意味着降落伞就可以上天了,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拿到“通行证”。在回收产品检验人员的眼中,质量可是天大的事。为了一个数据、一条线迹,他们拿着尺子一环一环地看,就连捆扎伞衣、伞绳所用线绳的打结方式和预留长度,也验得一丝不苟。对此,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评价:“有这样的伞,有这样的团队,心里就踏实了。”

  “看到红白伞花绽放在戈壁荒漠上空,我的青春之花也在那一刻绚烂地绽放了。”见证“圆梦乘组”安全返回后,“90后”姑娘、降落伞子系统主管设计师孙嘉璘说。

  在老一辈航天人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在研制返回式卫星过程中,于1973年年底攻克回收系统,尤其是降落伞等技术难关。如今,从无伞到有伞,从无人伞到有人伞,从试验用伞到成熟大伞,我国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2021年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重大任务密集发射期。同时,神舟载人飞船也开启在研多批并行开展、研制阶段接续交替的任务模式,每年发射2艘。面对新常态,“回收铁军”早已做好准备。

  “有幸参与到空间站工程任务中,让渺小的个人从此充满了动力与活力。我们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继续书写属于飞船回收人的光荣与梦想。”牛国永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为促进人—非人动物嵌合体等领域的规范研究,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伦理分委员会近日研究编制了《人—非人动物嵌合体研究伦理指引》

  2月9日除夕夜,以“成都街头走一走,天府画卷迎新年”为主题的成都市除夕主会场活动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礼仪广场举行。

  现代人工作繁忙,容易导致饮食不规律,不少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细胞骨架回路”并重构微管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贴春联是我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源于桃符。古人认为,在门上挂桃木制成的神符可以辟邪。我国较早的春联出现在宋朝。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除夕,命学士幸寅逊在寝宫门上的桃符撰词。

  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给物体加热似乎比使其变冷快得多。例如,当我们将食物放进微波炉,几分钟就能加热到100℃甚至更高;如果想让食物降低同样的温度,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

  以科技创新驱动关键核心领域强链补链。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真正要把科技创新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2月2日至4日,湖北、湖南等地突降冻雨,受恶劣天气影响,多趟列车晚点甚至停运。由于正值春运,大量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近日一则“未来5年都没有大年三十”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消息称,2024年2月9日是近年来最后一个大年三十,因为从2025年起至2029年都没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二十九。科普专家表示,大年三十时有时无是正常历法现象,系农历大小月所致。

  中国气象局7日发布《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全面分析2023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气候对各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了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

  走进技术展厅,大屏幕上不仅实时展示着200公里外江苏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气压、土壤温湿度及土壤肥力等信息,还提供实时感知获得的作物长势信息。

  中央气象台预计,6日夜间至7日,江南北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仍有降雪或雨夹雪,贵州、湖南等地有冻雨,上述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摄氏度左右。

  6日上午,在海南昌江的核电基地,全球首个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穹顶吊装完成。

  走近“工业城”里的工程师群体,听他们描摹新的一年建设制造强国的蓝图,看他们敢为敢创,善作善成。

  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3年,药品注册申请受理量和审结量分别同比增加35.84%、28.80%,均创近5年新高。

  为应对雨雪雾天,济青中线在特大桥、水库、河流等重点位置安装上气象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桥面结冰状态检测器等。

  小手机,大世界。时至今日,手机已不仅仅是通信设备,而是集电脑、电视、钥匙、钱包、相机、手表、游戏机、遥控器、计算器、手电筒等功能于一身的生活必需品。

  冻雨是一种特殊的降雨天气。当雨滴从空中降落后,一旦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会迅速冻结成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叫作“冻雨”,冻雨落下后在物体表面形成冰层覆盖的现象叫作“雨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叫作“下冰凌”,北方地区则称为“地油子”或者“流冰”。

  国家药监局5日发布的《2023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该局共批准上市创新医疗器械61个,数量再创新高,比2022年增加6个。